國家發改委近期印發了《關于推廣地方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典型做法的通知》,向全國推廣青島、溫州、泉州等8個地方72條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典型做法。
“這是自2019年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以來,國家發改委貫徹落實《意見》關于‘健全示范引領工作機制’的部署,總結、梳理、推廣的首批地方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在國家發改委近日召開的推廣地方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典型做法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如是說。
實現多個突破
“近兩年來,國家發改委會同各地方各部門聚焦民營經濟面臨的短期突出問題和長期體制機制難題,大力推動《意見》落實,取得了一些成效,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徐善長在會上列舉了一系列關鍵詞和數據:
一是“零的突破”。油氣進出口領域實現零的突破,民營企業首次獲得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成品油非國營出口資格;鐵路投資建設領域實現零的突破,首條民間資本控股的杭紹臺高鐵有望于今年年底建成通車;核電領域建設投資實現零的突破,首家民營企業參股投資核電項目。
二是“5847件”。保護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產權及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不斷優化,20多部涉產權法律法規立改廢,5847件涉產權規章規范性文件被清理,4050件涉政府產權糾紛問題妥善化解。
三是“全部清零”。截至去年年底,全國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列入臺賬的無分歧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欠款全部清零。
四是“53%”。截至8月末,民營企業貸款余額達52.5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1.5%。今年已為7000多萬戶民營企業發放貸款,貸款戶數增長30%。前8個月,銀行機構新發放的企業類貸款中,53%發放給民營企業。
五是“10.2萬臺套”。全國40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將10.2萬臺(套)大型科研儀器和90余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納入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向民營企業開放共享。
創造更公平、更優化的發展環境
“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是從中央到地方上下聯動的系統工程。”徐善長說,地方尤其是城市層面,作為直接與民營企業面對面的“最后一公里”,是提高民營企業政策獲得感的關鍵環節。
以青島為例,青島市副市長張軍介紹說,青島在全國率先出臺《推進民營企業創意創新工作實施方案》,鼓勵企業根據產業發展和實際需求提出發展的創意和想法,采取“開門辦會”的方式,由青島市委、市政府負責人牽頭,相關區市和市直部門負責人現場辦公,傾聽企業創新創意發展方案,制定“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的精準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發布30個創意創新項目,創意項目總投資金額超300億元,27個項目完成落地,落地率超過90%。
青島還在全國率先組建了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政府組成部門。“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成立以來,以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開創了青島市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張軍說,青島通過出臺《青島市促進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辦法》《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等法規文件,不斷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通過設立“青島企業家日”、開展“企業家宣傳周”、舉辦民營經濟創意會等系列活動,彰顯尊重企業家、支持企業家的堅定決心。通過建設青島政策通平臺,加速打造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式的惠企政策服務平臺。通過設立“市委書記信箱”,為民營企業建立起了與市委、市政府溝通的渠道。
數據顯示,通過一系列舉措,今年1月至8月,青島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9%,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9%;民營企業進出口3660億元,同比增長45%,占同期全青島地區外貿總值的66.6%;民營經濟實現稅收902.8億元,同比增長26.4%,占青島全市稅收總額的比重達62.5%;民營經濟新吸納就業22.3萬人,占全市城鎮新增就業的81.3%。
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蔣毅表示,國家發改委將下大力氣持續抓好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各項任務的落實工作,著力解決好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開展民營經濟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點,積極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平等享受有關政策,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