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晶華光學終止上市
如果企業想要做大做強,上市無疑是一大關鍵。不過,IPO審核流程復雜嚴苛,令很多企業始終難以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有消息顯示,近日,亞馬遜歐洲戰望遠鏡、溫濕度傳感器大牌Bresser的所屬公司——廣州市晶華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華光學”)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審核被終止,上市之路由此告終。
晶華光學上市終止 圖源:北京證券交易所
首先細說一下晶華光學,該公司總部位于廣州黃埔區,始創于1997年2月,原名廣州市晶華光學電子有限公司。
從創立之初開始,晶華光學就主營精密光電儀器產品,如天文望遠鏡、運動光學產品、顯微鏡、氣象類儀器等,后來又逐步擴展到汽車智能感知系統和精密光學部件業務,已經形成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與品牌運營、技術服務為一體的業務體系。
憑借雄厚的業務能力,2022年,晶華光學還被認定為國家級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晶華光學旗下品牌Bresser,更是依靠亞馬遜平臺在跨境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多款產品登上熱銷榜單。其中一款溫濕度傳感儀,在亞馬遜德國站已經積累超1.2萬評論,月銷量超3000個。
晶華光學旗下產品在亞馬遜上熱賣 圖源:亞馬遜
在多個賽道小有成就后,晶華光學便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從2014年起就開始為上市鋪路。
2014年,晶華光學從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次年2月,公司股票首次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直到2021年1月才終止,首次上市歷程告一段落。
2023年11月,晶華光學再次向IPO發起沖鋒,在新三板創新層掛牌,并于同年12月公開發行股票并申請在北交所上市。掛牌后立即提交上市申請文件,晶華光學的野心已經很明顯。
二次上市歷程宣告失敗 圖源:企查查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盡管熬了那么多年資歷,但晶華光學二次上市還是以失敗告終。
二、過不了審核關
坦白說,晶華光學此次上市失敗,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撤回IPO申請資料前,晶華光學曾經歷三輪問詢,但仍未被推進至上市委審議階段,2024年底,因財務報告到期需補充審計事項,公司上市進程中止,中止兩個月后,公司發布了擬撤回上市申報的公告。
結合監管問詢重點以及其他公開資料來看,晶華光學的業績下滑風險、創新性和競爭力、境外收入真實性這三大問題是監管關注重點。
從業績角度來看,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晶華光學總營收分別同比下滑了2.17%、6.59%、5.13%;在凈利潤上,2023年晶華光學凈利潤同比下滑28.87%至7306.32萬,2024年前三季度再度下滑20.13%至3554.04萬。
營收凈利雙雙下滑 圖源:企查查
此外,招股書數據指出,報告期內,晶華光學的研發費用遠低于同行,2020年-2023年研發費用率僅為2.68%-3.21%,研發投入不足,技術競爭力存疑。
除了業績和研發投入外,監管機構還十分擔憂晶華光學境外子公司營收的真實性。?
在申請文件中,晶華光學表示其境外主體銷售精密光電儀器的收入金額較高,占公司精密光電儀器總收入的約九成。然而交易所發現該公司境外客戶回函比例遠低于境內銷售,這無疑和境外高收入產生矛盾,缺乏合理性。
晶華光學境外子公司收入存疑 圖源:晶華光學
此外,交易所還點出,晶華光學可能存在自主生產比例較低、存貨規模高企、存貨增速與營收不匹配等問題,甚至3億多元的存貨中,僅僅庫齡在1年以上的存貨就有1.3億元之多,這反映出該公司的內控問題比較嚴重。
總而言之,晶華光學的上市折戟,絕非偶然的市場波動所致,而是其內在經營困境的集中爆發。這場IPO的失敗,本質上暴露的是企業在盈利能力、技術創新和公司內控三個維度上的系統性缺陷,這些硬傷共同構成了北交所的“拒簽”理由。
展望未來,晶華光學要想成功上市,不僅要有一張漂亮且可信的財務報表,更要具備堅實可靠的技術壁壘、清晰可持續的業務邏輯。畢竟,資本市場從來只是公司價值的放大器,而非企業問題的遮羞布。